凯发K8首页|农家福女温暖全本免费阅读|一个台积电半部芯片史

  凯发k8国际ღ✿◈,凯发K8旗舰厅ღ✿◈,AG凯发K8真人娱乐ღ✿◈!k8凯发ღ✿◈,凯发K8官网ღ✿◈,台积电ღ✿◈,全称“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ღ✿◈,英文缩写TSMCღ✿◈,是位于我国台湾省的一家芯片代工制造企业ღ✿◈。美国《国家评论》杂志认为ღ✿◈,台积电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司ღ✿◈。

  之所以我要花上万字来记叙这家企业的故事ღ✿◈,是因为这家企业极为特殊——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强的高端芯片制造企业——台积电打了喷嚏ღ✿◈,全球科技产业都要跟着做核酸ღ✿◈。

  毫不夸张地说ღ✿◈,大半个地球的科技生活都建立在台积电的产品之上ღ✿◈。中国的华为ღ✿◈、阿里ღ✿◈,美国的苹果都是台积电的老客户ღ✿◈。

  从市场份额来看ღ✿◈,按照最保守的估计ღ✿◈,台积电已经控制了56%的高端芯片市场ღ✿◈,在未来有望突破80%的市场份额ღ✿◈。去年ღ✿◈,台积电收入高达480亿美元ღ✿◈,盈利200亿ღ✿◈,市值5640亿美元ღ✿◈,是全球最有价值企业榜单上的常客ღ✿◈。

  而最近ღ✿◈,台积电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美国政府要求台积电交出包括客户资料在内的一系列商业机密以建设所谓的“安全供应链”ღ✿◈。

  一个台积电ღ✿◈,就是半部芯片科技的历史ღ✿◈。这次递交资料的事情ღ✿◈,在台积电历史上可能会是一个转折ღ✿◈。

  这一年的秋冬时节ღ✿◈,“三大战役”依次打响ღ✿◈,人民军队的百万雄师横扫了从长春到徐州的千里江山ღ✿◈,彻底击溃了的主力部队ღ✿◈。

  在这动荡的一年中ღ✿◈,有一户人家悄悄离开了的陪都重庆ღ✿◈,一路向南ღ✿◈,迁居到了香港ღ✿◈。

  1949年某日ღ✿◈,香港上空ღ✿◈,一架飞往美国的客机腾空而起ღ✿◈。客舱里凯发K8首页ღ✿◈,一个18岁的年轻人正茫然地凝视着窗外ღ✿◈:

  “凌空而起ღ✿◈,怅然回顾ღ✿◈,香港已在云雾中ღ✿◈。香港半年ღ✿◈,真如一梦ღ✿◈。梦中明知是梦ღ✿◈,梦后回顾ღ✿◈,只觉可笑而已ღ✿◈。然而梦后回忆ღ✿◈,竟有十分的凄凉味ღ✿◈。八时天色渐暗ღ✿◈,飞行在云层之上ღ✿◈,四顾茫然ღ✿◈,六年前初入南开中学的乡愁ღ✿◈,又骤然来到我心ღ✿◈。我从未离家如此之远ღ✿◈,也从未计划离家如此之久ღ✿◈,如今远涉重洋ღ✿◈,要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去ღ✿◈,展望前途ღ✿◈,渺茫之极ღ✿◈,怎不令人感伤呢?”

  当年谁也不会想到ღ✿◈,三十八年后ღ✿◈,这个“迷茫又想家”的年轻人ღ✿◈,将创造“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家公司”ღ✿◈。

  1949年ღ✿◈,张忠谋进入著名的哈佛大学ღ✿◈。作为一个在家乡远近闻名的做题家ღ✿◈,张忠谋在哈佛大学发挥稳定ღ✿◈,第一年就杀进了全年级前10%的队伍里ღ✿◈,成为了美国“做题家里的做题家”ღ✿◈。

  张忠谋是个务实的人ღ✿◈,尽管他在哈佛的一年非常愉快ღ✿◈,交了许多好朋友ღ✿◈,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ღ✿◈,但因为学制的原因ღ✿◈,哈佛的教育体系并不能给予他在就业上的优势ღ✿◈。

  为了以后的饭碗ღ✿◈,张忠谋转学到了隔壁的麻省理工大学ღ✿◈,成为了麻省理工大学机械系的一名新生ღ✿◈。

  相比起到处都有好兄弟可以一起high的哈佛ღ✿◈,麻省理工的日子显得多少有些灰暗——作为一个工科学生ღ✿◈,张忠谋的生活和今天学生没有太大区别——在麻省理工的那些年里ღ✿◈,张忠谋的主要生活就是在宿舍ღ✿◈、教室ღ✿◈、实验室ღ✿◈、图书馆之间做循环往复运动ღ✿◈。

  在麻省理工ღ✿◈,做题家张忠谋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在顺利拿到硕士文凭后ღ✿◈,张忠谋开始朝着麻省理工机械专业博士的学位发起了冲锋——结果考了两次都没考上ღ✿◈。

  张忠谋对麻省理工的评价是“十分敬ღ✿◈,五分爱”——他在麻省理工前前后后付出了5年时光ღ✿◈,感激麻省理工教会了他那些赖以谋生的知识ღ✿◈,但麻省理工并不愿意给张忠谋一个最高的学位ღ✿◈。

  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ღ✿◈,名校毕业的张忠谋也想进大厂ღ✿◈。那时候ღ✿◈,有两份工作机会摆在他面前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福特汽车ღ✿◈,一个是略有一些名气的希凡尼亚半导体公司ღ✿◈。

  根据江湖传闻ღ✿◈,因为福特当时给他的工资比希凡尼亚少了一美元ღ✿◈,张忠谋拒绝了福特ღ✿◈,投入了希凡尼亚的怀抱ღ✿◈。我不知道这是真是假ღ✿◈,但我估计这个说法不太靠谱——一个能在哈佛和麻省理工之间自由切换的男人ღ✿◈,怎么会因为一美元的差异决定自己的职业路线?

  1955年ღ✿◈,24岁的张忠谋入职希凡尼亚半导体公司ღ✿◈,正式进入了半导体行业ღ✿◈。

  1955年ღ✿◈,张忠谋24岁ღ✿◈,入职了希凡尼亚ღ✿◈。同样是这一年ღ✿◈,一个叫戈登·摩尔的26岁美国青年ღ✿◈,进入了著名的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ღ✿◈。

  一个机械硕士跑去做半导体ღ✿◈,这个转行跨度不可以说“不大”ღ✿◈。为了在半导体领域钻研精进ღ✿◈,张忠谋在入职之后便开启了疯狂的“自学模式”——每天下班之后ღ✿◈,他都要花3小时的时间来看书学习——但隔行如隔山ღ✿◈,虽然他也算是个一流做题家了ღ✿◈,可依旧念不好半导体的经ღ✿◈。

  多亏了当时公司里有个酷爱喝酒的老哥ღ✿◈,当时恰好也住在公司附近的旅馆里ღ✿◈,这个老哥每天晚上六点半都准时到旅馆的餐厅喝酒ღ✿◈,喝到十点餐厅打烊为止——张忠谋便每天晚上吃饭时都去找他请教——就这么一来二去ღ✿◈,三年时间过去了ღ✿◈,张忠谋终于啃下了“半导体知识”这块硬骨头ღ✿◈。

  24岁到27岁ღ✿◈,张忠谋的在半导体知识的学习上取得了大成功ღ✿◈,但希凡尼亚公司却不行了ღ✿◈。这家公司因为技术落后ღ✿◈,在市场上持续性反复遭遇滑铁卢——张忠谋当时的上司是这么形容自家公司的ღ✿◈:卖得出去的东西ღ✿◈,我们做不出来ღ✿◈;我们做得出来的东西ღ✿◈,卖不出去ღ✿◈。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是ღ✿◈,这个不成功的经理的一句话ღ✿◈,让张忠谋记了一辈子ღ✿◈。在此后的时间里ღ✿◈,张忠谋都在反复叮嘱自己ღ✿◈:千万不要重蹈覆辙ღ✿◈!

  1958年ღ✿◈,张忠谋27岁ღ✿◈,离开了风雨飘摇的希凡尼亚农家福女温暖全本免费阅读ღ✿◈,入职当时的美国半导体大厂ღ✿◈、至今仍然享誉世界的“德州仪器(TI)”ღ✿◈。

  和张忠谋同期入职德州仪器的新员工里ღ✿◈,有一个名叫杰克·基尔比的老哥ღ✿◈,就是照片里看着就不像好人的这位ღ✿◈,他比张忠谋大8岁ღ✿◈,当年已经35了ღ✿◈。不过ღ✿◈,杰克·基尔比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重点ღ✿◈。关于这位老兄ღ✿◈,我们只需要知道两件事就好了ღ✿◈:

  第一ღ✿◈,杰克·基尔比是“集成电路”的发明者之一ღ✿◈。第二ღ✿◈,因为“集成电路”ღ✿◈,他拿了2000年的诺贝尔奖ღ✿◈。

  那段时间ღ✿◈,张忠谋经常和基尔比喝咖啡ღ✿◈、聊工作ღ✿◈,然后亲眼目睹了“集成电路”的诞生ღ✿◈。

  进入德州仪器的张忠谋可以说是“雏凤初啼”——3年的时间ღ✿◈,他就从一个新人菜鸟做到了项目主管ღ✿◈,手下管理着20多个工程师ღ✿◈。

  然后ღ✿◈,德州仪器告诉他ღ✿◈:我们打算给你一个大大的福利ღ✿◈:你去考斯坦福大学的博士ღ✿◈,只要考上ღ✿◈,学费ღ✿◈,公司全包ღ✿◈,工资ღ✿◈,你照样拿ღ✿◈。

  他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没考上岂不是很丢脸?”——不过好在当时的张忠谋早已在电子领域驾轻就熟ღ✿◈,分分钟就考上了ღ✿◈,只花了两年半的时间ღ✿◈,就顺利拿到了斯坦福的博士学位ღ✿◈。

  1964年ღ✿◈,张忠谋33岁ღ✿◈,身担德州仪器主管之职ღ✿◈,手握斯坦福博士文凭ღ✿◈,是他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候ღ✿◈。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ღ✿◈,张忠谋的实力才开始显现ღ✿◈:8年时间里ღ✿◈,他从一个普通的项目经理做到了收入排名第三高的职业经理人ღ✿◈,第一名是董事长兼CEOღ✿◈,第二名是总裁兼COOღ✿◈,第三名就是他ღ✿◈。在张忠谋之下的ღ✿◈,是四万德州仪器员工ღ✿◈。

  但很可惜ღ✿◈,德州仪器也开始走下坡路了ღ✿◈。1972年ღ✿◈,德州仪器内部的路线之争开始浮现ღ✿◈:公司决定进军消费电子行业ღ✿◈,打算牺牲部分半导体业务——擅长技术的张忠谋从此进入了十年黑暗期

  1983年ღ✿◈,张忠谋心灰意冷ღ✿◈,递交了辞职信ღ✿◈。从此ღ✿◈,他便和德州仪器一刀两断ღ✿◈。

  历史在此时又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巧合——1977年ღ✿◈,当德州仪器三号人物张忠谋因为公司路线问题苦恼之极的时候ღ✿◈,一个29岁的年轻人加入了德州仪器ღ✿◈,成为了张忠谋的四万下属之一ღ✿◈。

  这个年轻人比张忠谋小了整整17岁ღ✿◈,祖籍江苏南京ღ✿◈,1岁多的时候和父母跑到了台湾岛ღ✿◈。他叫张汝京ღ✿◈,几十年后ღ✿◈,在上海创办了一家芯片制造厂ღ✿◈,取名为“中芯国际”ღ✿◈。

  1983年ღ✿◈,张忠谋52岁ღ✿◈,离开了奋斗二十六年的德州仪器ღ✿◈,转投另一家半导体厂商通用仪器门下担任总裁——但很遗憾ღ✿◈,锐意进取的张忠谋却引发了通用仪器管理层的激烈反对——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一号二号人物以及他的下属在密室中做出了一个决定——Morrisღ✿◈,Get out(张忠谋ღ✿◈,出局ღ✿◈!)ღ✿◈。

  在回忆录里ღ✿◈,张忠谋依旧记得离开那天那辆车的车牌号——1898——那是“戊戌变法”的年份ღ✿◈,也是“百日维新”被慈禧太后终结的年份ღ✿◈。

  人生的前十八年ღ✿◈,他为躲避战火而四处迁徙ღ✿◈。在此之后的三十四年ღ✿◈,他专心研究科技和商业的秘密ღ✿◈。52岁的张忠谋其实已经到了可以退休的年龄ღ✿◈,在德州仪器二十六年的奋斗经历ღ✿◈,也让他赚够了足以维持下半辈子体面生活的金钱ღ✿◈。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ღ✿◈,那么我们绝大多数人或许将不会听说过“张忠谋”这个名字ღ✿◈。但科技的历史不会停滞ღ✿◈,故事永远不会终结ღ✿◈。在过了两年悠闲的养老生活之后ღ✿◈,张忠谋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台湾的邀请信ღ✿◈。

  发出邀请的人叫孙运璿ღ✿◈,他的意图非常简单ღ✿◈:请张忠谋出山ღ✿◈,担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一职——张忠谋果断答应了他的请求ღ✿◈。

  “工业技术研究院”ღ✿◈,是台湾地区在70年代设立的一个产业技术研发机构ღ✿◈。当时台湾地区经济面临着转型压力ღ✿◈,汇率ღ✿◈、人工成本ღ✿◈、社会环保意识等等原因都导致当时台湾地区的传统产业发展无力ღ✿◈。

  当时担任“小蒋经济部长”的孙运璿就建议模仿韩国的“科技研究院”凯发K8首页ღ✿◈,成立一个官方资金为主的半官方机构——“工业技术研究院”ღ✿◈,并且把主要发展方向瞄准在了刚刚开始起步的半导体产业上ღ✿◈。

  于是ღ✿◈,为了给“工业技术研究院”和未来的新竹科学园区物色一个优秀的指挥官ღ✿◈,他们就想到了张忠谋ღ✿◈。

  1987年ღ✿◈,在台湾地区官方的支持下ღ✿◈,工研院和飞利浦共同签署了一份协定ღ✿◈,约定共同成立一家专注半导体制造的公司并交给张忠谋和他的部下们进行筹备ღ✿◈。

  这一年创业的中年男人ღ✿◈,不仅仅只有张忠谋一个——韩国水原ღ✿◈,45岁的三星“二代目”李健熙带领三星二次创业农家福女温暖全本免费阅读ღ✿◈,进军半导体ღ✿◈。而在中国深圳ღ✿◈,43岁的任正非创办了“华为”ღ✿◈。

  对于未来ღ✿◈,张忠谋的观点很清楚ღ✿◈:别的不做ღ✿◈,就做代工(Foundry)——台积电永远不会和自己的客户展开竞争ღ✿◈。

  那个年代的芯片产业和今天是完全不同的ღ✿◈,当年的芯片巨头玩的都是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ღ✿◈,也就是从设计到制造封测全都亲力亲为自己来ღ✿◈。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业背景ღ✿◈,大多数人都并不认同“代工”模式——时隔多年之后ღ✿◈,张忠谋向外界透露了一个当年的旧事ღ✿◈:台积电初创之时ღ✿◈,他曾经去找英特尔拉投资ღ✿◈,结果英特尔不看好“代工”模式ღ✿◈,直接就拒绝了张忠谋的融资请求ღ✿◈。

  但很快ღ✿◈,反对者们就被教育了——事实证明ღ✿◈,张忠谋对行业的认知ღ✿◈,其深度吊打当时几乎所有从业者ღ✿◈:芯片虽然是个好东西ღ✿◈,但芯片厂的建设和调试都需要海量的金钱和漫长的时间ღ✿◈。做IDM的人ღ✿◈,虽然能够从头吃到尾ღ✿◈,但其实每一个环节都要花费大量的资源ღ✿◈,最后必然导致资源浪费ღ✿◈。

  等到项目完成ღ✿◈,只怕是黄花菜都凉了——对资本来说ღ✿◈,这就好像是看着碗里的肉却怎么也吃不到——难受坏了ღ✿◈。

  台积电自带工厂ღ✿◈,玩的就是“代工”ღ✿◈,张忠谋更是向全世界半导体产业宣布ღ✿◈:选择台积电ღ✿◈,成本降一半ღ✿◈,质量好两倍ღ✿◈,你们不需要建工厂了ღ✿◈,把设计图发给我ღ✿◈,我帮你们造ღ✿◈!

  不过ღ✿◈,商业模式获得认可并不代表台积电就能做好——当时的台积电技术水平并不高ღ✿◈,相比起英特尔和德州仪器还差得很远ღ✿◈。

  关键时刻ღ✿◈,英特尔帮了台积电的大忙——1990年ღ✿◈,初生的台积电拿到了英特尔的订单ღ✿◈。

  英特尔的前任董事长兼CEO格鲁夫是张忠谋当年在美国的老朋友ღ✿◈、老对手ღ✿◈,虽然在二人在商业上竞争得很激烈ღ✿◈,但好歹也算是“英雄惜英雄”——董事长张忠谋和当时台积电总经理戴克想方设法把格鲁夫“骗”到了台积电工厂里ღ✿◈,然后千方百计地劝说格鲁夫给自己一些帮助ღ✿◈。

  当时ღ✿◈,英特尔正在大刀阔斧地裁撤原先的存储器业务ღ✿◈,打算转向CPU——张忠谋吃准了格鲁夫的“软肋”ღ✿◈,向格鲁夫打了包票ღ✿◈:兄弟你现在这么忙ღ✿◈,不如把造芯片的事儿交给我ღ✿◈,你也好集中精力搞CPU设计ღ✿◈,咱俩谁跟谁啊ღ✿◈,我的技术你还不知道么?

  格鲁夫一来绕不开张忠谋的面子ღ✿◈,二来也确实被张忠谋捏住了痛处ღ✿◈,于是大手一挥ღ✿◈,事儿就这么成了ღ✿◈。

  不久之后ღ✿◈,格鲁夫派出的专业技术团队便来到了新竹ღ✿◈,开始对台积电进行“魔鬼训练”ღ✿◈。格鲁夫技术团队一口气就给台积电指出了200多个问题ღ✿◈,在张忠谋的“铁腕治理”下ღ✿◈,台积电的技术人员很快便逐一进行了整改——最终ღ✿◈,台积电通过了格鲁夫团队的审核ღ✿◈,获得了来自业内绝对大佬英特尔的认证ღ✿◈,也顺理成章地拿到了英特尔的订单ღ✿◈。

  80/90年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ღ✿◈,科技的图腾逐渐从轰鸣的巨型机械变成了微小的半导体ღ✿◈。

  随着各种消费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ღ✿◈,整个半导体行业的重心逐渐转向了制造处理器芯片ღ✿◈。台积电乘风而上ღ✿◈,业务逐渐开始火爆ღ✿◈,慢慢积蓄力量ღ✿◈。

  此时ღ✿◈,远在美国的德州仪器公司也顺应这个潮流ღ✿◈,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传统的DRAM存储器业务被终止ღ✿◈,资源转而投向其他领域ღ✿◈,大量人员被清退——其中就有当时德州仪器DRAM部门的负责人张汝京ღ✿◈。

  1977年张汝京初到德州仪器的时候才29岁ღ✿◈,当时还只是德州仪器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卒ღ✿◈,而46岁的张忠谋已经成为了德州仪器的“副帅”ღ✿◈。

  张汝京曾经谈过他和张忠谋在德州仪器的关系ღ✿◈:张汝京当年的老板叫Martinღ✿◈,Martin的老板叫Kirkღ✿◈,Kirk的老板是Ronღ✿◈,而Ron的老板就是张忠谋ღ✿◈。俩人之间隔着四个职级ღ✿◈,张忠谋可以说是张汝京的老板的老板的老板的老板ღ✿◈。

  1997年ღ✿◈,张汝京回到了台湾省ღ✿◈,开始了他的创业——在多方资金的支持下ღ✿◈,仿照台积电的“代工”模式成立了“世大半导体”ღ✿◈。

  世大半导体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ღ✿◈,三年的时间里ღ✿◈,张汝京的世大半导体一路狂飙ღ✿◈,达到了台积电30%的产能ღ✿◈,成为了继台积电ღ✿◈、联华电子之后台湾岛上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商ღ✿◈。

  “木秀于林ღ✿◈,风必摧之”——世大半导体的狂飙突进引起了张忠谋的警觉ღ✿◈,当时的台积电已经成了气候ღ✿◈,财大气粗ღ✿◈,张口就要收购世大半导体ღ✿◈。而世大半导体的大股东们当时也有了套现离场的念头ღ✿◈,于是作价50亿美元ღ✿◈,把“世大”卖给了台积电ღ✿◈。

  但张汝京并不愿意“屈居人下”——2000年4月ღ✿◈,张汝京带着出售股票的钱来到了上海ღ✿◈,成立了中芯国际ღ✿◈。

  当年在德州仪器的时候ღ✿◈,张汝京就非常擅长组织各方资源来修建晶圆厂ღ✿◈,回到祖国大陆之后ღ✿◈,张汝京的发挥依旧稳定——靠着自己的能力和人脉ღ✿◈,中芯国际大量购入了低价二手设备ღ✿◈,在极短时间里就建设了4家8英寸工厂ღ✿◈、1家12英寸工厂ღ✿◈,杀进了全球前三的段位ღ✿◈。

  2002年ღ✿◈,台积电在美国向中芯国际发起诉讼ღ✿◈,指控当年追随张汝京前往上海的前台积电员工涉嫌修路商业机密ღ✿◈。2005年ღ✿◈,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了1.75亿美元的赔偿金ღ✿◈,两方矛盾暂时化解ღ✿◈。

  谁料好景不长ღ✿◈,2006年ღ✿◈,因为采取了新技术ღ✿◈,中芯国际又被台积电起诉了——中芯国际“梅开二度”又向台积电支付了2亿美元ღ✿◈,并且还让台积电持有了10%的股权ღ✿◈。

  反复的折腾让张汝京心累了——2009年ღ✿◈,张汝京离开中芯国际ღ✿◈,离开前他签署了一份协议ღ✿◈:三年不做半导体——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的纠缠争斗ღ✿◈,终于结束了ღ✿◈。

  但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ღ✿◈:张汝京刚刚“偃旗息鼓”ღ✿◈,第二个“叛逆者”却又杀了出来ღ✿◈。如果说上次的张汝京属于被台积电收购的“外人”ღ✿◈,那么这次的“叛逆者”则是“根正苗蓝”的台积电元勋级人物ღ✿◈。

  台积电的第二个“叛逆者”叫梁孟松——1952年出生于台湾省ღ✿◈,比张忠谋小21岁ღ✿◈,1992年加入台积电ღ✿◈,历任工程师ღ✿◈、资深研发处长ღ✿◈,手握500多项专利ღ✿◈,是台积电当年用来击败IBM130纳米“铜制程”项目的二号功臣ღ✿◈,更是当今主流芯片晶体管构型FinFET发明人胡正明的“亲传大弟子”ღ✿◈。

  2009年2月ღ✿◈,梁孟松离开了台积电ღ✿◈,2009年10月前后ღ✿◈,梁孟松前往韩国成均馆大学担任访问教授ღ✿◈。

  看上去只是一次普通的离职凯发K8首页ღ✿◈,但实际上梁孟松并没有在著名的成均馆大学当老师ღ✿◈,而是跑到了三星半导体理工学院(SSIT)教起了书——SSIT可不是一般的学校ღ✿◈,它可是三星内部专门用来企业培训的大学ღ✿◈。

  2011年7月ღ✿◈,梁孟松的“竞业限制协议”期满ღ✿◈,他随即便正式加入了三星集团ღ✿◈,开始担任三星LSI部门的技术负责人ღ✿◈,同时也是三星晶圆代工的执行副总ღ✿◈。

  当时的三星正在努力把制程从28nm升级到20nmღ✿◈。梁孟松看了之后觉得三星这样没用ღ✿◈,主张“越级反杀”ღ✿◈,直接拿下14nmღ✿◈。最后ღ✿◈,三星领先台积电半年完成14nm攻关ღ✿◈,而当时台积电也才只做到了16nmღ✿◈。

  如果说张汝京创办中芯国际只是给台积电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ღ✿◈,那么梁孟松在三星就属于给台积电大放血了——三星凭借14nm的技术抢到了台积电原本独占的“苹果A9处理器”的首批订单和高通的订单ღ✿◈,顺带还进入了苹果的供应链ღ✿◈,筑牢了自己的江湖地位ღ✿◈。

  台积电反手就起诉了梁孟松ღ✿◈,指控他向三星泄露了台积电的核心机密——根据台积电的说法ღ✿◈:梁孟松辞职之前ღ✿◈,三星代工厂的营收加起来连4亿美元都没有ღ✿◈,梁孟松去韩国后ღ✿◈,三星的代工收入就涨到了12亿美元——这要是和梁孟松没关系才有鬼了ღ✿◈。

  更何况ღ✿◈,台积电委托的专家调查组发现ღ✿◈:梁孟松辞职之前ღ✿◈,三星产品拿的是IBM授权ღ✿◈,和台积电的风格差异巨大ღ✿◈。梁孟松辞职之后ღ✿◈,三星产品长得越来越像台积电的东西——专门家门用最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来比对ღ✿◈,结果发现单纯从结构上来看根本没办法分辨ღ✿◈。

  台积电的法务部长方淑华当年评价“梁孟松事件”的话ღ✿◈,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梁孟松的地位——“就算他不主动泄密ღ✿◈,在三星选择技术方向的时候ღ✿◈,只要他提醒一下ღ✿◈,说一句‘这个方向你们不要搞了’ღ✿◈,三星就能少花很多物力和时间ღ✿◈。”

  这场官司一直打到了2015年ღ✿◈,最后以台积电胜诉告终——梁孟松必须离开三星ღ✿◈,不得以任何形式再给三星提供任何服务ღ✿◈。

  虽然台积电看上去好像很厉害ღ✿◈,给人一种“顺我者昌ღ✿◈,逆我者亡”的感觉ღ✿◈。但实际上ღ✿◈,直到2013年ღ✿◈,台积电仍然被一家同行公司按在地上爆锤ღ✿◈。

  尽管之前台积电发展迅速突飞猛进ღ✿◈,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ღ✿◈,台积电都并没有掌握最先进的工艺制程——2009年梁孟松远走韩国的时候ღ✿◈,台积电在全球先进制程市场的份额约等于零ღ✿◈。

  当时全球最先进制程芯片的市场ღ✿◈,100%垄断在英特尔手中ღ✿◈。不过ღ✿◈,英特尔可能没想到ღ✿◈,他们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头了ღ✿◈。

  2007年ღ✿◈,乔布斯穿着他那件让国内许多自诩极客的人争相效仿的黑秋衣和牛仔裤ღ✿◈,在加利福尼亚库比提诺的发布会现场向世人展现了一件“划时代”的产品——iPhoneღ✿◈。(我极度建议大家有空再重温一次乔老师发布iPhone的名场面ღ✿◈。)

  随后几年ღ✿◈,在苹果ღ✿◈、谷歌ღ✿◈、三星ღ✿◈、HTC等多家巨头的推动之下ღ✿◈,智能手机需求逐步开始爆炸性释放ღ✿◈,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成功ღ✿◈、出货量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手机需求的爆炸即意味着芯片需求的爆炸ღ✿◈,智能手机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全世界芯片产业的繁荣ღ✿◈。

  2007年ღ✿◈,全球智能机出货不过1.5亿台ღ✿◈,五年之后的2012年ღ✿◈,全球智能机的出货量已经到了6亿ღ✿◈。2015年ღ✿◈,这个数字再度刷新ღ✿◈,提升到了14.3亿部ღ✿◈。尤其是2010-2013年ღ✿◈,增长率平均60%ღ✿◈,简直是坐着J-20往上走ღ✿◈。

  而此时ღ✿◈,行业的潮流再度偏向了台积电这边——在智能手机的风潮之下ღ✿◈,台积电的“代工”模式彻底碾压了传统的“IDM”模式ღ✿◈。

  众所周知ღ✿◈,智能手机的迭代速度是以月份为单位的ღ✿◈,几乎每家厂商每年都要推出新产品凯发K8首页ღ✿◈。而我们又知道ღ✿◈,半导体行业讲究的是“一代设备ღ✿◈,一代芯片”——只有掌握足够先进的制造设备ღ✿◈,才能造出足够强大的芯片ღ✿◈。

  假如苹果ღ✿◈、高通ღ✿◈、海思这样的芯片品牌当时选择了IDM模式ღ✿◈,那么他们需要把“天文数字级”的资源倾注在购买芯片生产设备上ღ✿◈。紧接着ღ✿◈,设计新一代芯片的速度必然会大幅度受限ღ✿◈。而假如芯片厂商放了鸽子ღ✿◈,手机厂商的研发速度也必然跟着变慢ღ✿◈。

  如果当年大家选了IDM模式ღ✿◈,到了今天ღ✿◈,苹果可能才刚推出6Sღ✿◈,华为旗舰机或许是Mate20ღ✿◈,小米3将有望成为雷总的主推产品ღ✿◈。

  于是乎ღ✿◈,除了英特尔和三星ღ✿◈,几乎所有的芯片设计厂商都选择了台积电的代工模式ღ✿◈。乘坐着智能手机巨浪ღ✿◈,台积电便从此一飞冲天ღ✿◈。

  2013年ღ✿◈,台积电实现了当时最先进的20nm制程芯片的量产ღ✿◈,成为了苹果A8芯片独家供应商ღ✿◈,当年便在全球先进制程市场占了接近30%的市场份额ღ✿◈。虽然当时的市场老大依旧是英特尔(近70%市场份额)ღ✿◈,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ღ✿◈,英特尔拦不住台积电了ღ✿◈。

  当然ღ✿◈,除了时代和市场的外因ღ✿◈,台积电自己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ღ✿◈。为了跟上“摩尔定律”的脚步凯发K8首页ღ✿◈,始终掌握最尖端的技术ღ✿◈,张忠谋亲自组建了臭名昭著的“夜鹰部队”ღ✿◈。

  2014年ღ✿◈,张忠谋提出了震惊全行业一整年的“夜鹰计划”——要求报名参加“夜鹰”的工程师们24小时全年无休进行技术攻关ღ✿◈,所有研发人员实行三班轮换制ღ✿◈,人歇机器不歇ღ✿◈,加速突破10nm技术节点ღ✿◈。为了刺激员工ღ✿◈,“夜鹰”所有工程师的底薪涨30%ღ✿◈,分红涨50%ღ✿◈。

  在如此反人类的努力之下ღ✿◈,台积电在2017年实现了10nm芯片的量产ღ✿◈,2018年实现了7nm芯片的量产ღ✿◈。不过后来ღ✿◈,因为这种比“996”还疯狂的制度过于压榨员工ღ✿◈,“夜鹰计划”最终宣布废除ღ✿◈。

  除了“把人当牲口用”的“夜鹰计划”ღ✿◈,台积电在新技术研发上也极其舍得砸钱ღ✿◈。2019年ღ✿◈,台积电研发投入占了总营收的8.5%农家福女温暖全本免费阅读ღ✿◈,实际上ღ✿◈,从2008年开始ღ✿◈,台积电的研发投入占比就从来没有低于7%ღ✿◈。

  人海战术和金钱攻势很快就让台积电立足于不败之地——曾经打算和台积电掰掰手腕的联华电子与格罗方德直接宣布退出先进制程的竞赛——今天ღ✿◈,只有三星ღ✿◈、中芯国际ღ✿◈、上海华力等少数几个厂商还在试图追赶ღ✿◈。

  掌握先进制程的优势ღ✿◈,不仅仅是占领市场ღ✿◈、获得订单那么肤浅——超强的技术使得台积电的财务状况极其优秀ღ✿◈。2009年前后ღ✿◈,在那个40nm制程作为主流的时代ღ✿◈,台积电从突破40nm到40nm产品成熟(以贡献20%为标准)花了两年时间ღ✿◈。等到16nm时代ღ✿◈,这个时间缩短到了18个月ღ✿◈。

  2019年一季度ღ✿◈,台积电的5nm量产成功ღ✿◈,几个月后ღ✿◈,5nm制程的产品便为台积电贡献了20%的收入ღ✿◈。

  搞研究ღ✿◈,赚钱ღ✿◈,再搞研究ღ✿◈,再赚钱......如此循环往复下去ღ✿◈,台积电的专利护城河越来越深ღ✿◈,技术壁垒越来越高ღ✿◈。就这样ღ✿◈,台积电成为了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级芯片工厂ღ✿◈。

  美国政府挥舞着制裁大棒ღ✿◈,先后制裁了上百家中国企业和科研院所ღ✿◈,其理由不外乎就两条ღ✿◈:要么是怀疑你是军工企业ღ✿◈,要么就怀疑你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ღ✿◈。

  发展到高潮时ღ✿◈,“被制裁”甚至成为了一种“品质认证”ღ✿◈,签发制裁令的川宝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技术类企业首席认证官(非官方)”ღ✿◈。

  在这样的时代ღ✿◈,台积电又岂能独善其身?—— 华为曾经是台积电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客户ღ✿◈,为台积电带来了近20%的收入——如今说断就断ღ✿◈,等于是直接砍掉了台积电的收入ღ✿◈。

  这还不算完ღ✿◈:今年3月ღ✿◈,有消息曝出美国政府要求台积电前往亚利桑那州建设总计6个最先进的5nm晶圆厂——相当于是直接插手台积电的经营管理ღ✿◈。

  2021年9月ღ✿◈,美国政府要求台积电在45天内提交其客户的高度机密信息ღ✿◈,从而建设一个所谓的“安全供应链”——这更是要了台积电的老命——台积电最讲究保密ღ✿◈,“梁孟松事件”台积电不惜死磕到底ღ✿◈,为的就是保护自己的机密ღ✿◈。

  有外媒甚至说台积电重视保密已经到了强迫症的程度ღ✿◈,进入会议室之前甚至需要封住笔记本的USB接口ღ✿◈,以免有人利用技术手段窃密ღ✿◈。

  一切都来的太快了ღ✿◈,长期醉心于技术攻关不问世事的台积电ღ✿◈,终于也迎来了这个梦醒时分ღ✿◈。收入ღ✿◈、运营策略ღ✿◈、客户机密......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ღ✿◈,这都是立身的本钱ღ✿◈。但现在ღ✿◈,台积电却似乎在这三个方面都束手束脚ღ✿◈。

  更严重的是ღ✿◈:美国的各项离谱操作让许多台积电的工程师们都感觉到了危机ღ✿◈,而大陆的种种措施却让这群半导体工程师们更加认同ღ✿◈。

  情况已经今非昔比了ღ✿◈:现在大陆的半导体厂商们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ღ✿◈,除了能开出比台积电高出2-5倍的薪资来挖人ღ✿◈,很多企业还给从台积电来的人每年数万元的子女教育补贴ღ✿◈,如果把你之前在台积电的同事朋友也拉过来ღ✿◈,你甚至还能领一笔不菲的佣金ღ✿◈。

  天时ღ✿◈、地利ღ✿◈、人和......再加上此等丰厚的待遇ღ✿◈,说不心动是不可能的ღ✿◈。物质或许都是其次ღ✿◈,最重要的是ღ✿◈,这边有一颗坚毅的决心ღ✿◈,能够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ღ✿◈。事实上ღ✿◈,最近这几年ღ✿◈,已经陆陆续续有3000多人离开台积电ღ✿◈、北上支援大陆的芯片事业ღ✿◈。未来ღ✿◈,他们将成为大陆芯片产业的精英ღ✿◈。

  看到这些选择来到大陆的台积电人ღ✿◈,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ღ✿◈。

  《江湖恩仇录ღ✿◈:芯片“教父”张汝京与张忠谋20年风雨沉浮》返回搜狐ღ✿◈,查看更多